国象训练 | 进行“有目的”的练习才是最有效的!
立志于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的练习,都应该有目的。
▎具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比如一个想减肥的人,提出目标“我要变瘦”,想学英语的人提出目标“流利英语”,最后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但是,把目标改为,
“在2个星期内,把跑步时间从20分钟提高到35分钟”;
“连续3个星期做10分钟的腰腹训练”;
“每天背诵20个单词”;
“1个星期背诵2篇英语文章”……
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
▎专注
要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反馈
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相应调整。
▎走出舒适区
不断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需要人们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
简单的标准来区分“刻意练习”和“天真的练习”是:
“如果你在练习中觉得放松、愉快,那么可能你没有进步。”
有目的的练习只是第一步,另一重要概念是“心理表征”。
1924年,俄罗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阿廖欣在纽约,以下盲棋的方式接受26位优秀国际象棋棋手的挑战。
26盘棋,832个棋子,以及棋盘上1664个方格,阿廖欣游刃有余地应付着。这次比赛超过了12个小时,阿廖欣最后取得赢得了17盘棋,输了5盘,和了4盘。
许多国际象棋大师都有下盲棋的技能,这在非专业人员里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有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究竟是怎么记住的。
研究发现,大师在记住棋盘上胡乱摆放的棋子的位置方面,并不比新手表现得更出色。
大师的记忆是取决于背景的,也就是说,只针对在那些正常棋局中出现的棋子位置进行记忆。
想提高记忆,国际象棋大师们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来“打谱”。心理学家估计,在一个棋手训练成国际象棋大师时,他大概已经存储研究了5万个“棋谱”。它们是有互相关联的,低水平构成一组,中等水平构成一组,高水平构成一组。
国际象棋大师和普通人相比,尽管看到的是同一个棋盘,理解却全然不同。
就好比普通人看棒球比赛,只看到球在飞,人在动,有些人或者还能喊出这是个什么球,但是经过长期大量训练的优秀职业运动员,看到投球手的胳膊开始动,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球是快球、旋转球、还是曲线球,球会朝哪个方向飞。
这是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物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最杰出的人,就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