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国际象棋历史上的十大重要时刻
毫无疑问,国际象棋是最具深远影响以及国际视野的体育博弈。与当今世界群众基础广泛的大多数热门体育运动不同,国际象棋有着其独特的千年历史积淀。
国际象棋自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但其基本原则始终保持鲜明。如今,国际象棋早已摆脱其古老渊源,演变成为了一项跨越年龄与文化界限的现代运动。
即便是保守估计,如今国际象棋玩家总数已达5亿,毋庸置疑,国际象棋可谓是棋牌类游戏的王者。国际象棋是如何变得如此流行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国际象棋历史上的十大重要时刻吧!
10 公元6世纪左右:国际象棋诞生
大约在公元6世纪,由印度游戏“恰特兰格”(chaturanga)演变而来的阿拉伯游戏“沙特兰兹”(shatranj)被认为是国际象棋的起源。
与如今的国际象棋很像,“沙特兰兹”是在8x8的棋盘上进行的,对弈双方各执16枚棋子,棋子的类别分为:战士(相当于兵),战马(相当于马),象(相当于削弱版的象),战车(相当于车),大臣(相当于削弱版的后),谢赫(相当于王)。一旦某方被“将死”,或是某方除王之外的棋子全被吃掉,游戏就结束了。
9 1450年:“愤怒的皇后”
与“沙特兰兹”的规则相比,国际象棋在15世纪时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兵在第一次移动时已经可以移动两格,“黑白间隔的格子”也已成为国际象棋棋盘的制作标准。
然而,国际象棋最为激进的一次剧变发生于1450年,“后”被引入到了国际象棋之中。为使国际象棋对决耗时更短,体验感更强,部分玩家对其规则进行了调整,结合“象”与“车”的移动方式,引入了可以在垂直方向,平行方向或是对角线方向任意移动的“后”。
可以说是完全背离了传统规则中,“后”每次只能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一格的移动方式。这一变化可谓是颇具革命意义的,以至于法国人将变化之后的国际象棋戏称为“暴怒女士棋”或是“愤怒皇后棋”。
8 1575年:首届国际象棋锦标赛
如今,国际象棋锦标赛已经成为国际象棋中不可被分割的一部分。职业棋手能够通过参与各类锦标赛谋生,国际象棋初学者也能参与地方锦标赛或是网络锦标赛进行娱乐与切磋。
首届国际象棋锦标赛源于意大利人列奥纳多-达库特里(Leonardo da Cutri)与保罗-博伊(Paolo Boi)在马德里拜访菲利普二世皇庭时,同西班牙人瑞伊-洛佩兹(Ruy Lopez)以及阿尔方索-塞隆(Alfonso Ceron)的对决。
瑞伊-罗佩兹在前两轮分别战胜了列奥纳多-达库特里与保罗-博伊,眼看着西班牙人的一只手已经触摸到了胜利的果实,意大利人在之后的比赛中发起了绝地反击,他们连赢三局,在首届国际象棋锦标赛中笑到了最后。
7 1770年:国际象棋机器“土耳其人”
1770年,匈牙利发明家肯培伦(Wolfgang von Kempelen)制作了一台名为“土耳其人”的国际象棋机器。这台机器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取悦奥地利皇室,打开“土耳其人”的暗箱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精密排列的齿轮与零件,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驱动着这台机器。
“土耳其人”在欧洲与美洲大陆哗众取宠的84年期间几乎未尝败绩,包括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内的诸多知名人物也都曾是这台神秘机器的手下败将。
当然,“土耳其人”只不过是个取悦人心的骗局,其实是人类棋手暗中躲在这台机器内,用磁铁操作着棋子的移动。尽管是个骗局,但“土耳其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广国际象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耳其人”也可以算得上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象棋机器(计算机)的精神先驱。
6 1849年:士丹顿式棋子
英国人霍华德-士丹顿(Howard Staunton)是1843至1851年间世人所公认的最强棋手。同时,他也是一位满腹热情的国际象棋推广者,他所偏爱的一款国际象棋棋子的样式也受到了广泛推崇。
这款棋子的样式最初是由一位名叫纳撒尼尔-库克(Nathaniel Cook)的记者所设计的,由于易于辨认,底座稳固,再加上设计风格赏心悦目,因此使用这款棋子进行对弈时的体验感也是相当愉悦的。
这款棋子之后被称之为“士丹顿式”棋子,现在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国际象棋棋子的官方设计标准。
5 1861:时间限制的出现
19世纪初期,由于没有时间限制,一场国际象棋的对弈可能会耗时14个小时,处于劣势时用时间来击垮对手也成为了某些棋手的一种战术。
时间限制的概念于1861年首次引入到了国际象棋的对弈之中,当时用的是沙漏,对弈双方各有一个三小时的沙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棋钟,当对弈双方的某一方按停自己的棋钟后,另一方的棋钟就被启动。
到了1964年,电子棋钟的出现使得对弈双方的时间转换变得更为快速准确。时间限制为1分中的快棋比赛也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在过去,制造国际象棋棋钟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是相当之高的,但现在,我们只需在苹果或是安卓手机的应用市场里面一点,就能够免费获取国际象棋棋钟资源。
4 1886年:首位世界冠军
奥地利裔美籍棋手威廉-斯坦尼茨(William Steinitz)于1886年成为了官方记载的首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他在当时击败了乔纳斯-楚凯尔托特(Johannes Zukertort)夺得了这一头衔。
斯坦尼茨对于国际象棋的最大贡献之处在于他使得世人对于国际象棋的战术有了新的认知。在斯坦尼茨之前,国际象棋的下法主要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进攻展开的。
斯坦尼茨在1873年的时候展现出了一种阵地式的国际象棋下法,他会重点关注兵的布阵,双象的机动性,以及马的走位,经过一系列精心布置后才会发起进攻。
虽然斯坦尼茨的部分对手会觉得这是懦夫的下法,但是斯坦尼茨的这些战术还是为其赢得了“现代国际象棋之父”的称号。
3 1972年&1985年:费舍尔与卡斯帕罗夫
鲍比-费舍尔(Bobby Fischer)在6岁时接触到了国际象棋规则,11岁时便无师自通,成为了一名国际象棋高手,到了15岁零6个月的时候他更是获得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称号,成为了当时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
1972年可谓是费舍尔国际象棋生涯的巅峰,他在当时击败了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夺得了世界冠军,打破了前苏联对于这一头衔的垄断。然而三年之后,费舍尔便退隐棋坛,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年之后才重出江湖,与斯帕斯基进行了一场重赛,并击败了对方。很快,他便又从公共视线中消失了,直到2008年的时候,人们得知了他的死讯,费舍尔享年64岁,64也刚好是国际象棋棋盘上的格子数量。
直到鲍比-费舍尔年从棋坛隐退10年后,国际象棋世界才又涌现出一位超级巨星,他就是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击败了阿那托里-卡尔波夫(Anatoly Karpov),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并在之后的22年里一直保持着对于这项运动的统治力。卡斯帕罗夫的等级分一度达到了2851分,创造了当时的历史,这一纪录直到2013年才被芒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打破。
卡斯帕罗夫的名声享誉世界,可以说2005年卡斯帕罗夫选择退役,投身政治与慈善事业前的数十年中,他都是国际象棋界的标志性人物。
费舍尔与卡斯帕罗夫是世人所公认的,国际象棋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两位棋手,也是最为著名的两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2 1997:计算机的胜利
1989年IBM雇佣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致力于制造一台能够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计算机。IBM想要击败的世界冠军就是卡斯帕罗夫,因为他曾放话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电脑才能在棋盘上战胜人类。”
卡斯帕罗夫也确实在1989年的一场6局制比赛中击败过IBM的“冥想”计算机,1996年时,“冥想”的升级版本“深蓝”计算机也未能胜过卡斯帕罗夫。但到了1997年,深蓝的运算速度已经能够到达每秒2百万步,并在一场比赛中以3.5:2.5的比分击败了卡斯帕罗夫。
“深蓝”创造了历史,但如今随便一台普通电脑上能够加载的国际象棋软件也都能够轻易地击败深蓝,虽然现在的软件无法像深蓝那样计算如此之多的步数,但是它们的分析能力却更为精准高效。
如今的国际象棋软件能够达到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了。世界冠军芒努斯-卡尔森的等级分曾达到过2877分,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之最了,而等级分最高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则可以达到3290分。
1 2013:芒努斯-卡尔森时代
欢迎来到芒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时代。毫无疑问,挪威超级巨星芒努斯-卡尔森绝对是国际象棋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创下了最高排名积分的纪录,而且他在13岁时就已经是一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了。2013年的时候,卡尔森击败了维斯瓦纳坦-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获得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卡尔森是名非常全面的棋手,多样化的开局,令对手陷入水深火热的战术运用,高深莫测的局面理解,深思熟虑的致胜一击,不可思议的防守能力,上述描述都能够在他身上得以体现。
你能想象他现在才20多岁吗?卡尔森从10多岁开始就跻身于顶尖棋手之列了,相信他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依然会是国际象棋领域最具统治力的人物之一。